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,事在全民、人人有责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,切实培养节约习惯,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、节约为荣的氛围。
“奢靡之始,危亡之渐”,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,这不仅仅关系到个人之事,更是关系到民风社风、党风政风的大事!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,生活水平的提高,盲目攀比享乐之风甚嚣尘上。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消费国,这令人担忧与深思。“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”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大力提倡的社会风尚。早在2013年,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“浪费之风务必狠刹”。铺张浪费绝非小事,不仅因为它脱离我国基本国情、背离优良传统文化,还在于它败坏党风、政风和社会风气。
铺张浪费之风,是一种落后的、愚昧甚至荒诞的生活方式,折射出当下社会公众一种浮躁、奢侈之风,它不仅脱离我国基本国情、背离了优良的传统文化,而且还侵蚀社会资源,损害公共利益,败坏党风、政风和社会风气。“奢靡之始,危亡之渐”,一个浪费盛行的国度,不可能涵养真正的现代文明,也不能真正成就一个民族的持续兴旺昌盛。 “俭则约,约则百善俱兴;侈则肆,肆则百恶俱纵。”1936年春,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访问延安。当他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中,吃着粗糙的小米饭,周恩来睡着简陋土炕,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,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用绳子系着的眼镜时,他被深深打动了,并从中看到一种无往不胜的伟大力量。他形象地称之为“东方魔力”,斯诺断言这种力量将会成为“兴国之光”。历史和现实证明,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,难以自立自强;一个没有艰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政党,难以兴旺发达。厉行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作风和政治本色,是我们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法宝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:“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,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……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,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,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。”
崇尚节约,反对浪费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,更是个人涵养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,是推动国家发展、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。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,是浪费还是节约,这看似是个人的行为选择,它照鉴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涵养。崇尚节约是一种习惯,是一种美德。厉行节约,首先能养清廉洁净之德。保持节俭作风,能使人抵御物质享受的诱惑,不做物欲的奴隶,清廉自律,洁身自好。在反腐风暴中倒下的贪官,不论是“大老虎”还是“小苍蝇”,堕落的根源往往都是从追求奢侈生活开始,与身边的老板、豪富比吃、比穿、比享受,囊中羞涩,只好贪污受贿中饱私囊。一来二去,自然滑落到腐败的深渊,成为腐败分子,其中的教训十分惨痛。自觉地保持节俭质朴作风,不盲目追求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,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。这既是党章党风的要求,是人民的期望,同时也是党员干部拒绝诱惑、不走邪路的道德保障。其次,厉行节约,还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。厉行节俭,对个人来讲,俭可以养身,对家庭而言,俭可以持家,对国家来说,讲可以兴政。厉行节俭,可以有助于我们抵制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,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。对党员干部来说,只有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,才能做一个不贪图享受、脚踏实地的人,才能做一个处处为人民着想、说真话做实事的人,才能做一个权为民所用、情为民所系、利为民所谋的人,才能真正树立“勤政、廉洁、高效”的服务性政府形象。其三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,可使人永葆奋发有为的锐气。人最宝贵的精神是锐意进取,过分地追求生活奢靡,贪图享乐,就会销蚀理想斗志,麻痹进取锐气,最终成为一个碌碌无为之人。奢靡之始,危亡之渐。凡个人的堕落,事业的颓败,国家的衰亡,都是从奢靡之风泛滥开始的。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是我们的优良传统。早在建国初期,毛泽东同志就指出,勤俭办工厂,勤俭办商店,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,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,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节约的原则。因此,我们要力戒浪费奢靡之风,时刻牢记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”的古训,积极投入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,以勤俭节约为荣,以奢侈腐化为耻,努力使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,并使其在思想上灵魂上得到洗礼和升华。
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人人有责,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。善禁者,先禁其身,而后人。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,更需要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,严于律己,率先垂范,带头勤俭节约,治理铺张浪费。浪费也是腐败,节约也是政绩。为此,各级党政军机关、事业单位,各人民团体、国有企业,各级领导干部,要切行动起来,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,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,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。要采取针对性、操作性、指导性强的举措,加强监督检查,鼓励节约,整治浪费。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,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,大力宣传节约光荣、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,努力使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。作为公民,我们要把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付诸实践、见诸行动,要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,在日常工作生活之中注意每一个节约环节,堵塞每一个浪费漏洞,尽自己所能节约一度电、一滴水、一滴油、一张纸、一分钱,把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变成一种行为习惯。
作者单位:河南省长垣县人民法院